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道路照明装置(GB 19152-2025)

GB 19152-2025《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道路照明装置》是我国摩托车照明领域的重要技术标准,替代了GB 19152-2016和GB 5948-1998两个旧标准。该标准系统规定了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道路照明装置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对保障夜间行车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一、标准主要变化
GB 19152-2025作为摩托车照明装置的综合性标准,适用于L1类至L5类机动车的近光前照灯、远光前照灯和自适应远光(ADB)等道路照明装置。与前一版本相比,本次修订主要增加了非对称近光前照灯的技术要求,完善了配光性能的生产一致性要求表述,引入了ADB功能前照灯的相关规定,并整合了摩托车白炽丝光源前照灯的配光性能要求。
标准结构包含前言、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等主体内容,并附有11个规范性附录,详细规定了标记、基准中心标志、LED光源要求、配光性能稳定性试验等专项技术要求。

二、配光性能测试
1. 测试环境与设备要求
标准第6章详细规定了配光性能测试的环境和设备要求。测试应在无漏光的暗室中进行,环境温度保持在23℃±5℃,相对湿度不超过80%。配光屏幕需便于明暗截止线的检查和调整,照度计需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电气仪表准确度不低于0.2级。
测试系统采用球坐标体系,测试距离为前照灯基准中心前25m处。受光器的有效测量面积应包含在边长为65mm的正方形内,且表面垂直于测角计的测量轴线。标准允许使用其他等效测量方法,但需确保测量结果具有可比性。
2. 电压条件控制
标准6.2条对不同光源类型的测试电压做出了明确规定:
灯丝光源:使用额定电压12V的标准光源,在13.2V参考电压下测试
气体放电光源:按UN R99规定施加参考电压(13.2V±0.1V或13.5V±0.1V)
LED光源/模块:使用UN R128规定的标准光源,施加13.2V电压
不可更换光源:按制造商规定电压,允差±0.1V
测试时需特别注意电压稳定性,对于可更换光源,允许通过修正系数调整实测值,修正系数为目标光通量与实际光通量的比值。
3. 照准方法与质量要求
配光测试的核心环节是光束照准,标准6.3条对此做出了详细规定:
近光照准:
水平方向:对称近光应使光形对称于V-V线;非对称近光需将明暗截止线转角置于V-V线上
垂直方向:明暗截止线水平部分应位于H-H线以下0.57°(对应10m屏幕为10cm)
质量要求:明暗截止线应清晰锐利,线性度良好,垂直方向允许调整范围有限制
远光照准:
可单独调节的远光需将最大发光强度区域中心对准HV点;不能单独调节的则以近光为基准,不再额外调整。
标准附录F和附录G分别对对称和非对称近光的明暗截止线质量提出了量化要求,包括锐度、线性度等指标,并规定了机械照准方法作为目视照准的补充。

三、关键配光性能测试项目
1. 近光配光性能测试
标准5.7.2和5.7.3规定了不同级别前照灯的近光配光要求,测试时需重点关注:
对称近光(BS/CS/DS级):

需在配光屏幕上产生明显的明暗截止线
测试点包括50V、50L、50R等特征点,发光强度需满足表3、表4要求
区域I和II的发光强度有最低要求,特定点有上限要求
非对称近光(C/V级):

明暗截止线呈Z形,分为水平部分和转折部分
需测试Ⅲ区、S50、S100等区域的发光强度(见表5)
对明暗截止线的锐度和线性度有严格要求
测试时需特别注意:
与前位灯组合时,可同时点亮前位灯进行测试
对反射镜可调的前照灯,需在不同调整位置分别测试
提供弯道照明的装置需额外测试倾斜状态下的配光性能
2. 远光配光性能测试
标准5.7.4规定了各级远光的配光要求:

A/B级远光测试点布局见图4,BS级见图5,CS/DS级次级远光见图6
需测量HV点、3L-H、3R-H等点的发光强度(见表8)
重点关注最大发光强度Imax及其位置要求
3. 自适应远光(ADB)测试
标准5.7.5新增了ADB功能的配光要求:

需测试不同距离(50m/100m/200m)来车和前车区域的发光强度限制
中性状态需满足常规远光要求
系统应能自动调整以避免眩目
4. 生产一致性检验
标准7.2条规定了生产一致性检验要求:
抽样数量:整灯2只,塑料配光镜6片
测试项目:光色及色度、配光性能、配光稳定性等
判定准则:测试值需在标准规定的范围内

四、专项测试方法
1. 配光性能稳定性试验(附录D)
该试验验证前照灯在长期使用后配光性能的稳定性,要点包括:
试验时间:12小时连续点亮
循环方式:不同功能按特定时序循环工作
判定标准:试验前后特征点发光强度变化不超过10%
明暗截止线位置偏移量有严格要求(向上≤1.0mrad,向下≤2.0mrad)
2. 塑料配光镜测试(附录E)
对塑料配光镜的特殊要求:
耐温试验:-30℃~80℃温度循环后性能变化≤10%
耐候性试验:4500MJ/m²辐射能量后透过率变化≤0.020
机械磨损试验:磨损后发光强度变化有明确限制
涂层附着力测试:采用划格法评估
3. LED光源/模块测试(附录C)
针对LED光源的特殊要求:
红光成分(kred)≥0.05
UV成分(kUV)≤10⁻⁵ W/lm
温度稳定性测试:点亮1min和稳定后的性能比较
目标光通量测量方法

五、测试实施建议
设备校准:定期校准测光设备,确保照度计、测角计等仪器精度符合要求
环境控制:严格监控测试暗室的温湿度条件,避免环境因素影响测试结果
样品准备:按标准要求进行光源老炼,确保测试状态与实际使用一致
数据处理:注意修正系数的应用,特别是电压波动时的数据修正
判定准则:准确理解标准中的最大值、最小值要求,注意不同级别前照灯的差异

六、总结
GB 19152-2025标准构建了完整的摩托车照明装置配光性能测试体系,既保留了传统技术要求,又引入了ADB等新技术规范。测试人员需深入理解标准的技术内涵,严格遵循测试方法,才能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摩托车照明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灯具性能 第1部分:通用要求(IEC 62722-1:2022)

1. 概述
照明灯具作为建筑环境与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表现直接影响照明质量、能源消耗和用户体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制定的IEC 62722-1:2022标准《灯具性能 第1部分:通用要求》为照明灯具的性能评估提供了国际通用的技术规范。该标准第二版于2022年6月发布,取代了2014年的第一版,在非有功功率测量等方面进行了重要技术更新。
作为灯具性能评估的基础标准,IEC 62722-1:2022规定了大多数类型灯具通用的性能参数、测试方法和数据呈现要求。标准适用于工作电压不超过1000V的灯具,涵盖新出厂状态(完成规定老化程序后)的性能数据评估。值得注意的是,半灯具(semi-luminaires)以及装饰性或家用等特定类型灯具不在本标准适用范围内。
对于测试人员而言,深入理解该标准的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至关重要。这不仅关系到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直接影响不同实验室间测试数据的可比性。本文将系统解读标准内容,重点分析灯具性能测试的关键项目,为测试实践提供指导。

2. 标准适用范围
IEC 62722-1:2022是灯具性能评估系列标准的第一部分,主要规定了灯具的通用性能要求。标准由IEC第34技术委员会(照明)的34D分委会(灯具)制定,属于国际标准。
在适用范围方面,标准涵盖使用电压不超过1000V的灯具性能要求,主要针对新出厂状态的产品评估。标准特别强调了对支持节能使用和环保管理的灯具要求,包括能效数据和寿命终止处理指导等方面。
标准结构允许未来引入针对特定光源类型的第2部分标准(如IEC 62722-2系列),以及在必要时制定针对特定灯具应用(如投光照明、道路照明)性能标准的第3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标准不适用于半灯具(semi-luminaires),对于装饰性或家用等特定类型灯具,标准认为提供性能数据并不总是适当的。此外,标准要求灯具满足IEC 60598-2系列中相关部分的安全要求,性能评估应在满足安全要求的基础上进行。

3. 灯具性能测试的关键项目
IEC 62722-1:2022标准规定了照明灯具性能测试的多个关键项目,测试人员需要全面了解这些项目的测试要求和方法。本节将详细分析光度性能、电气特性、能效指标和环境数据等核心测试内容。
3.1 光度性能测试
光度性能是评估灯具照明质量的核心指标,标准主要关注光强分布和光通量输出特性。测试应在标准条件下进行,遵循CIE 121:1996第4章的规定。关键测试项目包括:
3.1.1 光强分布测量:按照CIE 121标准进行,测量结果应与制造商声明的分布特性一致。附录D详细规定了数据比较方法和可接受的偏差限值:
一般照明和应急照明灯具:测量间隔不超过ΔC=15°和Δγ=5°
投光灯和聚光灯:按照CIE 43标准确定测量平面和角度
道路照明灯具:按照CIE 34标准确定测量平面和角度
3.1.2 光输出比(LOR):定义为灯具在特定实际条件下测得的总光通量与其光源在灯具外单独工作时光通量之和的比值。测试时应注意:
使用制造商指定的光源和电器附件
灯具应安装在设计工作位置
测量应在额定电压下进行
3.1.3 光度数据验证:标准要求在主要半平面(C₀;C₉₀;C₁₈₀;C₂₇₀)和包含最大光强的半平面(CImax)进行数据比对。合规性判定采用"场景法",当任一比对场景通过时即认为符合要求。
对于应急照明灯具在应急模式下的光度性能,标准建议参考IEC 60598-2-22和CIE 121-SP1的补充要求。

3.2 电气特性测试
电气性能测试是评估灯具能效和安全的基础,标准在附录B中详细规定了测量方法。主要测试项目包括:
3.2.1 输入功率测量:
测试电压:额定电压(对电压范围,制造商应声明测试值)
测量仪器:精度等级至少为0.5级或更高
测量位置:灯具输入端分辨率要求:
≥10W:整数
<10W:保留一位小数
3.2.2 待机功率:按照IEC 63103:2020标准测量,适用于具有待机功能的灯具
3.2.3联网待机功率:同样按照IEC 63103:2020标准测量
3.2.4应急照明充电功率:针对自带应急照明功能的灯具
标准要求实测电气值不应超过制造商声明值的10%。测试时应注意:
使用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样品
按照设计工作位置安装
记录环境条件(温度、湿度等)

3.3 能效指标评估
灯具能效是节能评价的关键指标,标准规定了以下要求:
3.3.1 能效计算:基于额定光度特性和电气特性,可按下式计算:

其中BLF为镇流器流明系数。
3.3.2 数据来源:应引用光源制造商公布的额定光源性能数据。制造商应能提供测试所用光源的具体数据。
3.3.3 生产偏差:考虑到光源、电器附件和灯具的生产公差,实际产品可能存在符合相关IEC标准允许范围内的性能波动。
测试人员应注意,能效评估不应包括应急照明充电功率,以准确反映正常使用时的能源效率。

3.4 环境数据要求
标准还关注灯具的环保性能,主要要求包括:
3.4.1 材料信息:
制造商应确保所用材料不违反限制有害物质使用的地区法规
需考虑生产、销售和使用地区的不同法规要求
3.4.2 维护说明:
提供推荐的维护操作指南
某些国家可能有特殊的法规要求
3.4.3 寿命终止处理:
提供便于回收的拆卸指导
包括材料分类分离的建议
附录C提供了维护和寿命终止处理的图示符号,测试时可作为评估制造商提供信息完整性的参考。

4. 测试条件与测量方法
IEC 62722-1:2022标准对灯具性能测试的条件和方法做出了详细规定,确保测试结果的可比性和重复性。测试人员必须严格遵守这些要求,以保证测试数据的有效性。
4.1 标准测试条件
标准规定了统一的测试环境和设备要求:
测试环境:
光度测量条件应符合CIE 121:1996第4章的要求
环境温度:23±5°C(除非产品标准另有规定)
相对湿度:45-75%
避免外来光线干扰
测试样品:
使用单一样品进行测试
样品应能代表制造商常规产品
按照设计工作位置安装
完成规定的老化程序(如适用)
测试电压:
采用额定电压(对电压范围产品,制造商应指定测试电压)
电压波动不超过±1%
4.2 测量仪器要求
标准对测量仪器的精度和校准提出了明确要求:
电气测量仪器:
电压表、电流表和功率表:精度等级至少为0.5级或更高
定期校准,确保测量不确定度可控
推荐在光度测试同时进行电气测量
光度测量设备:
分布光度计应符合CIE 121的要求
定期进行校准和验证
确保角度测量精度满足标准要求
光谱测量设备:
如进行光谱测量,设备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波长精度:±0.5nm
光度线性:±1%
4.3 数据采集与处理
标准规定了数据采集和处理的具体要求:
数据分辨率:
光强数据:至少保留3位有效数字
功率数据:
≥10W:整数
<10W:保留一位小数
<1W:保留两位小数
测量间隔:
一般灯具:ΔC≤15°,Δγ≤5°
投光灯:按CIE 43要求
道路灯:按CIE 34要求
数据格式:
可采用电子或纸质形式
电子数据推荐使用标准格式(如IESNA LM-63)
包含完整的测试条件说明
数据比较方法(附录D):
在主要半平面和最大光强平面进行比对
采用"最近值选择"法(表D.1)
允许使用更密集的测量间隔
测试人员应记录完整的测试条件、仪器信息和环境参数,确保测试结果的可追溯性。对于非常规测试条件或方法,应在报告中明确说明。

5. 合规性判定与测试报告
IEC 62722-1:2022标准不仅规定了测试方法,还明确了合规性判定准则和测试报告要求。测试人员需要准确理解这些要求,才能做出正确的符合性判断。
5.1 合规性判定标准
标准针对不同测试项目规定了具体的接受准则:
5.1.1 光度性能:
光强分布形状应符合制造商声明
在主要半平面(C₀;C₉₀;C₁₈₀;C₂₇₀)和最大光强平面(CImax)进行比对
采用附录D规定的场景法判定:
每个主半平面有3个比对场景(0°、+ΔC、-ΔC)
最大光强平面有5个比对场景(0°、±ΔC、±Δγ)
任一场景通过即判定为符合
5.1.2 电气特性:
实测输入功率不超过额定值10%
待机功率和联网待机功率符合IEC 63103要求
应急充电功率符合制造商声明
5.1.3能效数据:
基于额定参数计算
使用正确光源数据
计算过程透明可追溯
5.1.4环境要求:
提供完整的材料、维护和寿命终止信息
符合地区法规要求
测试时需要考虑测量不确定度的影响,标准允许的偏差限值已经考虑了制造公差和测量误差。对于边界值情况,建议进行多次测量以确认结果。
5.2 测试报告要求
完整的测试报告应包含以下关键信息:
5.2.1 基本信息:
灯具型号、名称和生产商
测试样品标识
测试日期和地点
5.2.2 测试条件:
电源特性(电压、频率等)
环境条件(温度、湿度)
测试设备信息(型号、校准状态)
5.2.3 测试结果:
光度数据(总光通量、光强分布等)
电气参数(功率、电流、功率因数等)
能效计算结果环境数据(如提供)
5.2.4 符合性声明:
对照标准条款的符合性结论
发现的任何偏差或例外情况
测试人员签名和日期
5.2.5 支持信息:
使用的光源和电器附件详细信息
特殊测试条件的说明
数据处理的详细方法
测试报告应采用规范格式,确保信息完整且易于理解。对于认证测试,报告还需满足认证机构的具体要求。标准允许制造商以印刷或电子形式(如产品目录、网站)提供部分数据,但测试报告应记录数据来源。
5.3 争议解决
当测试结果出现争议时,标准建议采取以下解决途径:
确认测试是否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
核查测量设备和校准状态
验证测试样品的代表性
考虑进行第三方重复测试
咨询标准制定机构获取解释
测试人员应保持完整的测试记录,包括原始数据、环境条件和设备设置等,以便在需要时进行复查或验证。对于标准中未明确规定的测试细节,应在报告中说明采用的方法和依据。

6. 标准应用与实践指导
IEC 62722-1:2022标准的有效实施需要测试人员深入理解其技术要求,并在实际测试中正确应用。本节提供标准应用的实践指导,帮助测试人员解决常见问题。
6.1 测试准备
充分的测试前准备是确保结果可靠的关键:
6.1.1 样品确认:
验证样品完整性,确保包含所有指定部件
检查样品标识与制造商信息一致
确认样品已完成规定老化(如适用)
6.1.2 设备准备:
检查测量设备校准状态
预热设备至稳定状态
验证测试系统精度
6.1.3 文件审查:
收集制造商提供的技术数据
确认额定值和测试条件的准确性
准备标准要求的测试记录表格
6.1.4 环境控制:
监测并记录测试环境条件
确保环境稳定,避免干扰因素
6.2 测试执行
测试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
6.2.1 安装要求:
严格按照设计工作位置安装
确保安装不影响散热和光分布
记录安装方式和角度
6.2.2 电源控制:
稳定电源质量(THD<3%)
精确控制测试电压(±1%)
监测电源参数并记录
6.2.3 测量顺序:
先进行电气测量,确保灯具工作正常
再进行光度测量
最后进行其他专项测试
6.2.4 数据采集:
确保测量间隔符合标准要求
采集足够数据点,特别是峰值区域
实时检查数据合理性
6.3 特殊情况的处理
测试中可能遇到的特殊情况及处理方法:
6.3.1 可变参数灯具:
对可调光灯具,测试最大输出状态
对多模式灯具,测试各主要模式
记录测试时的具体设置
6.3.2 异常数据:
检查样品和测试系统状态
重复测量确认结果
在报告中注明异常情况
6.3.3标准未涵盖情况:
参考类似产品或测试方法
咨询技术委员会获取指导
在报告中明确说明处理方法
6.3.4区域差异:
注意附录A中地区标准的替代使用
确保符合目标市场的特定要求
必要时进行附加测试
6.4 测试后工作
完成测试后的重要步骤:
6.4.1 数据验证:
检查数据完整性和一致性
验证计算过程和结果
识别并处理异常值
6.4.2 报告编制:
采用规范格式编写报告
包含所有必需信息
确保结论明确、依据充分
6.4.3 样品处理:
按规定保存测试样品
记录样品处置方式
保持样品可追溯性
6.4.4 经验反馈:
总结测试中的经验教训
提出标准改进建议
更新内部测试规范
测试人员应定期参加能力验证和标准培训,保持对标准要求和测试技术的最新理解。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测试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7. 版本更新与未来发展趋势
IEC 62722-1:2022是标准的第二版,相比2014年发布的第一版进行了重要技术更新。了解这些变化有助于测试人员把握标准的发展方向,为未来的测试工作做好准备。
7.1 主要技术更新
第二版相比第一版的重要变化:
7.1.1 非有功功率测量:
引入IEC 63103的测量方法
明确待机功率和联网待机功率要求
增加应急照明充电功率测量
7.1.2 图示符号更新:
修订附录C的维护和寿命终止图示
反映现代光源技术特点
提高信息的直观性和通用性
7.1.3 测试方法完善:
细化光度数据比较方法
明确测量不确定度考量
加强电气测量规范
7.1.4 结构优化:
重组部分条款提高逻辑性
完善术语定义
增强与相关标准的协调性
这些更新反映了照明技术的最新发展和产业需求的变化,特别是对智能照明和联网设备的功率测量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
7.2 与其他标准的协调
IEC 62722-1:2022与相关标准的关系:
7.2.1 安全标准:
基于IEC 60598系列安全要求
性能测试应在满足安全要求基础上进行
7.2.2 光源标准:
引用相关光源性能标准
建议使用ILCOS编码系统(IEC 61231)
7.2.3 测试方法标准:
引用CIE系列光度测量标准
采用IEC 63103功率测量方法
7.2.4 地区标准:
附录A列出可替代使用的地区标准
如欧洲EN 13032系列、北美IES LM系列等
测试人员应关注这些引用标准的最新版本,确保测试方法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当不同标准间存在差异时,应优先遵循IEC 62722-1的特定要求。
7.3 未来发展趋势
从标准更新可以看出照明性能评估的发展方向:
7.3.1 智能化评估:
加强智能照明系统性能要求
完善联网功能测试方法
发展动态性能评估标准
7.3.2 能效提升:
更严格的能效要求
细化不同应用场景的能效指标
发展全生命周期能效评估
7.3.3 可持续性:
强化环保材料要求
完善循环利用指导
发展碳足迹评估方法
7.3.4 光品质:
可能增加光生物安全要求
完善频闪和显色性评估
发展人因照明性能指标
测试人员应关注这些趋势变化,提前做好技术储备和能力建设。未来可能出现的IEC 62722第3部分(特定应用性能要求)也值得关注。
7.4 实施建议
针对标准更新的实施建议:
7.4.1 实验室准备:
更新测试设备,满足新测量要求
建立非有功功率测量能力
培训人员掌握新测试方法
7.4.2 流程优化:
修订内部测试规程
完善数据记录和报告格式
建立与新版标准的衔接机制
7.4.3 技术储备:
跟踪相关标准更新
参与标准制定活动
开展新测试方法研究
7.4.4 行业协作:
加强实验室间交流参
与能力验证活动
建立测试数据共享机制
通过积极应对标准更新,测试机构可以提升技术能力,为客户提供更全面、准确的性能评估服务,促进照明产品质量的持续提升。

8. 结论
IEC 62722-1:2022标准为照明灯具性能评估提供了国际通用的技术规范,对光度性能、电气特性、能效指标和环境数据等方面提出了全面要求。通过本文的系统解读,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标准建立了科学完整的灯具性能评估体系,涵盖大多数通用灯具类型,测试人员需要全面理解标准的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标准第二版的重要更新包括引入非有功功率测量方法(IEC 63103)和更新维护图示符号,反映了照明技术的最新发展。
光度性能测试是核心内容,标准详细规定了测量条件、数据比较方法和合规性判定准则,特别是附录D的场景法为光强分布验证提供了明确指导。
电气特性测试强调准确性和重复性,要求使用高精度仪器(至少0.5级)并在额定电压下测量,实测值不应超过额定值10%。
能效评估基于额定参数计算,考虑光源和电器附件的性能公差,测试人员应确保使用正确的光源数据和计算方法。
标准实施需要严格遵循测试条件和方法要求,测试报告应包含完整信息以支持符合性判定,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
从标准更新可以看出照明性能评估向智能化、能效提升和可持续性等方向发展的趋势,测试人员应关注这些变化并做好技术准备。
对测试人员的实践建议:
充分做好测试前准备,包括样品确认、设备校准和环境控制
严格按照标准要求执行测试,特别是测量间隔和测试电压等关键参数
完整记录测试条件和原始数据,确保结果的可追溯性
定期参加能力验证和标准培训,保持技术能力的时效性
关注标准发展动态,提前做好新测试方法的技术储备
IEC 62722-1:2022标准的有效实施将促进照明灯具性能评估的标准化和国际化,为产品质量提升和市场监督提供技术依据。测试人员作为标准的重要应用者,其专业能力和规范操作是确保测试结果可靠性的关键因素。

照明灯具光度测量(CIE 121-1996)

CIE 121-1996《照明灯具的光度与测角光度测量》是国际照明委员会(CIE)发布的核心技术标准,为各类灯具的光度测试提供了系统化的方法指导。本文结合标准内容,从实验室条件、测试流程、数据修正及结果表达等方面,深入分析其科学性与实践价值,旨在帮助测试人员准确理解标准要求,提升测量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

1. 引言
CIE 121-1996取代了早期CIE 24-1973(室内灯具光度测量)和CIE 27-1973(道路照明灯具光度测量),成为涵盖大多数灯具类型的通用标准。其核心目标包括:
标准化测试条件:明确环境温度(25±1℃)、空气流动、电源电压等关键参数;
规范化操作流程:从灯具选择到数据修正的全流程指导;
误差控制:通过修正因子(如温度修正、服务转换因子)提升数据适用性。
该标准适用于工业实验室,为照明设计、能效评估及产品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2. 标准核心内容解析
2.1 实验室要求(第4章)
环境控制:
测试房间:需避免杂散光干扰,确保温度稳定(对热敏感灯具严格至±1℃);
电源与仪器:电压波动需≤1%,光度计线性误差≤0.5%,余弦响应偏差≤2%(CIE 69-1987)。
设备校准:
测角光度计需定期校准,采用标准灯或已知照度计验证(第4.4.1.1);
辅助探测器用于光源稳定性监测(第4.4.2)。
2.2 灯具与光源准备(第5章)
光源老化:需循环运行至光通量变化<1%(15分钟间隔测量);
灯具定位:明确光心(Photometric Centre)定义(图5),如透明侧灯具的光心位于光源几何中心;
多灯匹配:同类型灯具光通量差异需≤5%。
2.3 光度测量方法(第6章)
光强分布测量:
采用测角光度计,测试距离≥15倍灯具最大尺寸(第6.2.1.4);
推荐C-γ坐标系(第3章),测量点间距需反映分布特性(如窄光束需加密)。
光通量测量:
强度积分法:通过球面积分计算总光通(第6.3.2);
积分球法:需验证与测角光度计结果偏差≤2%(第6.3.3)。
亮度测量:
平均亮度=光强/正交投影面积(第6.5.2);
局部亮度需用亮度计或测角光度计扫描(第6.5.3)。
2.4 数据修正与服务转换(第7章)
温度修正因子:适用于非标准环境温度下的测量(如汞灯在低温下光效降低);
服务转换因子:将实验室数据转换为实际工况(如高温环境下的金属卤化物灯)。

3. 标准实践意义
3.1 提升测量一致性
通过统一测试条件(如25℃基准温度)和操作流程(如光源老化要求),减少实验室间差异。例如,荧光灯的光通量测量需在稳定温度下进行,避免环境波动引入误差(第5.1.3.2)。
3.2 误差控制策略
仪器误差:光度计非线性度需≤0.5%(第4.4.1.2);
操作误差:测量间隔15分钟确认稳定性(第6.1.4);
环境误差:通过修正因子补偿温度影响(第7.2.2.3)。
3.3 数据表达规范
测试报告需包含(第8.2.2):
灯具描述(制造商、型号、光学组件);
测试条件(电压、温度、倾斜角度);
修正因子及不确定度分析(参考ISO指南98-1993)。

4. 结论
CIE 121-1996通过科学严谨的框架,为灯具光度测量提供了全面指导。测试人员需重点关注:
环境与设备控制:严格遵循温湿度、电源稳定性要求;
流程标准化:从光源老化到数据修正的每一步骤均需按标准执行;
数据可追溯性:完整记录测试条件与修正过程,确保结果可复现。
该标准不仅保障了测量精度,也为全球照明行业的数据比对与技术创新奠定了基础。

照明光品质评价体系

照明光品质评价体系分 3 部分:光生物安全、光品质、非视觉效应。

1、光生物安全:

CIE S009 / E:2002 Photobiological safety of lamps and lamp systems
IEC 62471:2006 Photobiological safety of lamps and lamp systems
IEC /TR 62471-2 Photobiological safety of lamps and lamp systems—Part 2: Guidance on manufacturing requirements relating to non-laser optical radiation safety
GB/T 20145-2006《灯和灯系统的光生物 安全性》
GB/T 30117.2《灯和灯系统的光生物安全第 2 部分:非激光光辐射安全相关的制 造要求指南》
IEC/TR 62778 “应用 IEC 62471 评估光源和灯具的蓝光危害”
GB 7000.1-2015《灯具第 1 部分:一般要求与试验》

2、光品质: GB 50034-2013《建筑照明设计标准》相关参数要求包括照度、照度均匀度、亮度、色温、 显色指数、统一眩光值。

2.1综合型
GB 50034-2013 建筑照明设计要求标准
GB/T 13379-2008(NEQ ISO 8995:2002)视觉工效学原则室内工作场所照明
GB/T 26189-2010(IDT ISO 8995:2002/CIE S008/E:2001) 室内工作场所的照明
ISO 8995-1:2002(E)/CIE S008/E:2001 Lighting of work places -- Part 1:Indoor
ANSI/IESNA RP-1-04 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 Practice for Office Lighting
EN 12464-1:2011 Light and lighting — Lighting of work places — Part 1:Indoor work places
CIE 205:2013 Review of Lighting Quality Measures for Interior Lighting with LED Lighting Systems
CIE 218-2016 Research Roadmap for Healthful Interior Lighting Applications

2.2色温
CIE015-2004 Colorimetry
ANSI C78.377-2017 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 for electric lamps -Specifications for the Chromaticity of Solid State Lighting(SSL) Products

2.3显色指数
CIE013.3-1995 Method of Measuring and Specifying Colour Rendering Properties of Light Sources
GB/T 5702-2003 光源显色性评价方法
GB/T 26180-2010(IDT CIE 13.3-1995) 光源显色性的表示和测量方法
CIE 177:2007 Colour Rendering of White LED Light Sources
IES TM-30-15 IES Method for Evaluating Light-Source Color Rendition
CIE TN224-2017 Colour Fidelity Index for accurate scientific use
CIE TC1-91 Methods for Evaluating the Colour Quality of White-Light Sources

2.4眩光
CIE 117-1995 discomfortable glare in interior lighting
GB/Z 26212-2010(IDT CIE 117-1995) 室内照明不舒适眩光
CIE 190:2010 Calcul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Unified Glare Rating Tables for Indoor Lighting Luminaires
CIE JTC 7(D3/D1) Discomfort caused by glare from luminaires with a non-uniform source luminance
CIE TC 2-86 Glare Measurement by Imaging Luminance Measurement Device (ILMD)

2.5频闪
IEC TR 61547 -1 Edition 2.0(2017-10) Equipment for general lighting purposes –EMC immunity requirements –Part 1:An objective light flickermeter and voltage fluctuation immunity test method
IEEE Std 1789 Recommended Practices for Modulating Current in High-Brightness LEDs for Mitigating Health Risks to Viewers
CIE TN 006:2016 Visual Aspects of Time -Modulated Lighting Systems-Definitions and Measurement Models

2.6VICO指标
CSA035.1-2016 LED 照明产品视觉健康舒适度测试第 1 部分:概述
CSA035.2-2017 LED 照明产品视觉健康舒适度测试第 2 部分:测试方法-基于人眼生理功能的测试方法及技术要求
CSA035.3-2017 LED 照明产品视觉健康舒适度测试第 3 部分:测试方法-基于眼底功能的测试方法及技术要求

2.7噪声
GB/T 14044-2008 管形荧光灯用镇流器性能要求
GB/T 9473-2017 读写作业台灯性能要求
Energy Star
Program Requirements Product Specification for Lamps (Light Bulbs) Eligibility Criteria Version 2.1
Program Requirements Product Specification for Luminaires (Light Fixtures) Eligibility Criteria Version 2.0

2.8其它
CIE 095-1992 Contrast and Visibility

3、非视觉效应:

3.1 CIE 158-2009 OCULAR LIGHTING EFFECTS ON HUMAN PHYSIOLOGY AND BEHAVIOUR ( 人眼照明对于人体生理和行为的影响)
国际照明委员会技术报告:
第一部分重点关注照明质量包括:人类需求、结构整合和经济约束。

 


第二部分“光明与黑暗的神经生理学”包括:
1)人活动节律分类;
2)昼夜节律的生理体现、控制昼夜节律的大脑结构、光的影响;
3)褪黑激素分泌的节律影响、光对夜间褪黑激素的抑制作用、健康与褪黑激素周期的关系;
4)皮质醇分泌的节律、光的影响;
5)心率、生殖激素影响;
6)免疫系统的昼夜节律、季节性变化。
第三部分“视觉系统和生理学”包括:
1)视觉系统、眼睛结构、明视觉和暗视觉函数;
2)非视觉光感的定位;
3)昼夜节律的眼睛敏感度影响因素;
4)随年龄增长,晶状体变厚且变得更不透明,到达视网膜的光线减少,且短波长的光影响更大,昼夜节律振幅减少。
第四部分“行为对健康人的影响”包括:
1)行为绩效的昼夜节律;
2)日间照明的影响;
3)夜间照明的影响;
4)昼夜相移;
5)低频闪烁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第五部分“照明的治疗效果”包括:
1)情感障碍;
2)睡眠障碍;
3)昼夜节律与药物治疗;
4)神经系统障碍:阿尔茨海默氏症与相关的痴呆症。
第六部分“照明研究方法”包括:
1)光测量;
2)曝光量和照明计量;
3)研究方案的设计问题。
第七部分“建筑和生活方式应用”包括:
1)健康照明通则;
2)照明品质基础需符合生态平衡;
3)日间工作时,实现健康照明建议包括利用太阳光、重点作业区域提高照明、只传递需要的光;
4)夜班工作时,提供生物有效照明。

3.2.1 DIN SPEC 5031-100-2015 通过人眼的光对人的褪黑色素影响
光敏感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ipRGC)存在自身的作用光谱,为了确保科学研究或者应用研究的可比性、或者为了制定照明计划需使用统一的评估方法,对光的非视觉作用所涉及作用光谱,非视觉 辐射值评估方法、非视觉作用系数、非视觉日光当量以及与年龄相关的矫正系数等可参见由德国标准化协会光学技术标准委员会推出的DIN SPEC 5031-100-2015 标准化文件。

3.2.2 DIN SPEC 67600-2013 生物效应照明设计指南
设计指导原则中对进入人眼的光的非视觉作用提供参考,设计以及使用对人体生理有效的光的主要目标是: 通过在人们的活动时间内对表现与专注度施加正面影响,以及在人们的休息时间内提高人们的精力恢复速度来稳定人体生理节律系统。
对人体生理有效的光应达到如下效果:
(1)稳定个体的生理节律;
(2)暂时性建构睡眠-清醒周期,最好能让它与 24 小时昼夜节律相同步;
(3)增强生物钟的振幅;
(4)专注状态的激发与增强;
(5)稳定工作能力,并 减少即时疲劳;
(6)增加快体力恢复;
(7)改善情绪(比如避免忧郁);
(8)增强人体免疫系统。指导原则中概括了影响光生物效应的 7 个基本因素。
生理有效光的设计需求随着场所不同而不同,设计指导原则对于教育设施、老年人的家居与疗养院、医疗诊所、办公室、控制室和交通枢纽提出了设计建议,明确指出了在不同地方的生理有效光的推荐指数。

3.3 CIE TN 003:2015 Report on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Circadian and Neurophysiological Photometry(昼夜节律和神经生理学光度测量工作组报告)
报告重点关注眼睛在处理光信息时的作用以及对眼睛所接收到的光照的测量,尤其强调其产生的生理方面和光生物方面的影响。
光照可以导致生理节律、激素分泌以及其他一些行为表现的改变,诸如,生物钟的改变、 时差、褪黑素抑制以及瞳孔收缩、照明适应和生理上的反应。这些诸多方面的影响都决定于一个新的眼球内的光感知系统,即黑视蛋白的发现。
人类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一共包含了 4 种不同的光色素,每一种都有各自不同的宽光谱范围的光谱灵敏度曲线,并且他们各有交叉,最终决定了人眼对光辐射的可见度。Scone 感光色素对短波长的光最敏感,其次是 rod 光色素(rhodospin),M cone,L cone 对长波较为敏感。黑视蛋白的最敏感波长在 scone 视蛋白和 rhodospin 中间约为 480nm。
由于所有 5 种不同的光色素都在新的感光系统中被找到,应该建立一个完整的模型以包括这 5 个刺激值。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个模型,光照应该能被测量到更多信息以分别得到这五个刺激值。所以现在对进行生理节律和神经生理相关的实验时,建议仔细的测量出完整的光谱信息,然后利用提供的计算工具算出这五个部分。
研讨会共识声明:
A、视网膜组织和褪黑素
脊椎动物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被分为三种类型,负责暗视觉的视杆细胞,负责明视觉的视锥细胞以及自主感光神经节细胞。
B、感光尺寸:五种宽带灵敏度公式
通过 SIDData 计算五种光谱权重值的方法。
C、晶状体老化的影响
相比于标准观察者(32 岁),老年人(70 岁)在同等能量的照明条件下,抵达视网膜的 辐照度百分比低于标准观察者。年龄对于与明视觉相关的透过率降低的影响要低于对 α-opic视蛋白灵敏度相关的透过率的影响。因为明视觉的视函数光谱范围更窄并且更加集中于长波范围,所以在与年龄相关的可见度下降方面或许低估了在非视觉光感受灵敏度方面的降低。
D、光谱灵敏度
ipRGC 整合了它自己的黑视蛋白驱动的光谱灵敏度和由视锥细胞与视杆细胞内的感光 器所接收到的信号。每个光探测器的机制都有明确的光谱敏感度公式,它由五个人类感光色 素的频谱效率和眼睛的光谱转化率特性决定。黑视蛋白 480nm;杆状细胞中的视蛋白 rhodopsin 505nm~510nm;scone 视蛋白 440nm;M cone 视蛋白 545nm;L cone 视蛋白 570~575nm。
E、生理节律和神经生理对光照的反应

3.4 ISO/TC274/N 0292 工作场所生物效应人工照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新型节能和智能照明技术在“生物效应人工照明”领域中的应用尤其是考虑到照明的非视觉效应时,机遇和挑战并存。 ISO-TC274 N0292 对“生物效应人工照明”面临的 4 个机遇和 18 个挑战作出叙述。

3.5 ISO/TR 21783 集成照明设计指南
ISO/PDTR 21783:2016 Light and lighting — Integrative lighting — Non-visual effects报告确定适合在照明应用中可安全有效使用的材料,关键光参数包括:光谱组成、照射强度、光照射总量、 随时间变化的动态照明,对工作场所的日间和夜间照明、健康和护理场所照明、教育场所照明需求。

紫外辐射通量测试应用
植物生长灯光色测量应用
COB/LED集成排测机应用
CCD光谱辐射分析仪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