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长余辉荧光粉国家标准测试方法(GB/T 24980-2020)

稀土长余辉荧光粉因其优异的光存储和发光性能,在应急照明、安全标识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本文基于GB/T 24980—2020《稀土长余辉荧光粉》、GB/T 24981.1—2020《发射主峰和色品坐标的测定》和GB/T 24981.2—2020《余辉亮度的测定》三份国家标准,系统分析了其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重点探讨了发射主峰、色品坐标及余辉亮度的测定原理、仪器要求和实验流程。

标准概述
GB/T 24980—2020《稀土长余辉荧光粉》
标准规定了稀土长余辉荧光粉的分类、技术要求、检验规则及包装要求,适用于铝酸盐、硅酸盐和硫氧化物体系的荧光粉。其主要技术指标包括:
发射主峰(nm):荧光粉的主要发光波长。
色品坐标(x, y):表征发光颜色,基于CIE 1931标准色度系统。
余辉亮度(mcd/m²):激发停止后10 min、30 min、60min的亮度值。
粒度分布:影响荧光粉的涂覆性能和发光均匀性。

GB/T 24981.1—2020《发射主峰和色品坐标的测定》
标准规定了荧光粉发射主峰和色品坐标的测试方法,适用于所有稀土长余辉荧光粉。

GB/T 24981.2—2020《余辉亮度的测定》
标准详细规定了荧光粉余辉亮度的测试方法,包括激发光源、样品处理和测量流程。

测试方法分析
发射主峰和色品坐标的测定(GB/T 24981.1—2020)
方法原理
样品在365 nm紫外线激发下发射380–720 nm的可见光,通过光谱辐射测试仪测量其相对光谱功率分布,并计算色品坐标(x, y)和发射主峰波长(λ)。
仪器要求
光谱辐射测试仪:波长精度±2 nm,色坐标精度±0.001。
激发光源:365 nm低气压汞灯,需滤除杂散光(380–720 nm透射比≤0.1%)。
样品盘:黑色材质,避免反射光干扰。
测试步骤
样品压实平整,置于样品室。
紫外激发≥5 min,扫描380–720 nm光谱。
计算3次测量的平均值,确保重复性限(r)符合标准(如发射主峰允差≤10 nm)。

余辉亮度的测定(GB/T 24981.2—2020)
方法原理
使用5500–6500 K光源(氙灯、LED等)饱和激发样品,关闭光源后,用亮度计测量10 min、30 min、60 min时的余辉亮度。
关键术语
饱和激发:延长激发时间至亮度变化<5%。
余辉亮度:单位mcd/m²,反映荧光粉的持久发光能力。
仪器要求
照度计:一级精度,测量范围10–10⁵ lx。
亮度计:范围1×10⁻⁵–1×10² cd/m²,需校准。
激发光源:色温5500–6500 K,光输出稳定度优于1%。
样品盘:黑色,内径50 mm,深度5 mm。
测试步骤
样品避光保存24 h,装入样品盘并压实。
用标准光源激发至饱和状态(照度1000 lx或25 lx)。
关闭光源,立即测量余辉亮度,记录10/30/60 min数据。
3次平行测试,偏差≤5%。

结论
GB/T 24980—2020及配套测试方法标准(GB/T 24981.1—2020、GB/T 24981.2—2020)系统规范了稀土长余辉荧光粉的性能测试方法,在发射主峰、色品坐标和余辉亮度的测量上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Posted in 标准分享.